前几天的世界杯附加赛,欧洲冠军意大利主场被北马其顿绝杀淘汰,连续两届无缘世界杯。
有高中老同学打电话来,说支持意呆二十年了,没想到越踢越差,都快赶上东方某大国的男足;就想来找雷哥叙叙旧,问下沙有啥地方能散散心。
这一问,还真让雷哥犯了难。高中同学是老杭州人,从来没来过下沙。难得来一趟,总要带他去下沙最有特点的地方走走看看吧?
天街银泰印象城这样的商业体,城里太多了。金沙湖的沙滩美是美,但那是遛娃的地方,两个大男人跑去约会晒太阳,感觉挺怪。
要是几年前,还能去杭师看羊,去工商看向日葵、油菜花、喂鸽子。如今高校封闭,外面又在修路,也没法去。
宝龙美食街匠气太重,白洋桥美食街环境不错,可沿途清一色的餐馆,过于单调。
原本实在没地方逛,还能去沿江南大草地踢球烧烤,现在连大草地都没了。去旁边绕城下面的人造球场踢?人造球场哪里没有,还用特地跑下沙来?
思来想去,也就是高教西公园、东公园,难不成要去湿地钓鱼?
偌大的下沙,大环境确实不错,却找不出一条像桥西直街、小河直街那样既能欣赏自然风光,又能领略本地人文特色的街区。
钱塘区是大杭州的东部门户。下沙,又是东部杭州的枢纽之地,进入钱塘区的门户。
以前,下沙是经济技术开发区,强调的是经济和产业职能。
如今,钱塘区已调整为行政区。不论是吸引招商引资,还是安家置业,都需要良好的人居环境和与之匹配的人文气息。
譬如拱墅区,曾经和下城区一样是老杭州的工业基地,到处都是工厂和破破烂烂的街巷。
三十年变迁,人们早就忘记了运河边的造船厂、纺织厂,湖墅南路上的发动机厂、链条厂、玻璃瓶厂。
杭州本土品牌西湖牌轿车,拱墅区出品
记住的,是运河广场、桥西直街、小河直街、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和胜利河美食街,是美丽的大运河拱墅段;追忆的,是诗人笔下的湖墅八景。
小河直街、航泊三水、北新关码头
沿着运河,坐一坐水上巴士,工业与文化、历史与生态,在两岸垂柳中扑面而来。产、城、人、有机融合。
城市有了水,便有了灵气。
曾有人说,杭州有三种气质:西湖之文雅、运河之烟火、钱塘之浩荡。
如果将这三种气质具象到区域当中,便是西湖区所蕴含的文人雅士之气,拱墅区所凝聚的运河市井之气,和钱塘区所展现的大江奔流之气。
为何不是上城、滨江和萧山?
因为钱塘江潮水过了城东,便没了气势。六和塔和钱江一桥一线,便是潮水的终点。
钱塘区恰似横跨两岸的门户。汹涌而来的潮水从“门”中穿过,撞击两岸。
在以前,钱塘江的主航道,叫“亹”(读门,意思也是门),有南大亹、中小亹、北大亹。现在的萧山国际机场,就是曾经的南大亹主航道。
故,钱塘之魂,自潮而来,是如钱王射潮般的战斗精神;是百年来几代前辈在江滩淤泥中奋勇开拓的围垦精神。
钱塘区很年轻,尚不满一岁。
每一批来到钱塘这片热土的拓荒者,都很年轻。
而钱塘区,恰恰又聚集了20万高校学生和从全国各地前来的年轻有冲劲的新杭州人。
因此,钱塘区所要展现的气质,当是与西湖之文雅气、运河之烟火气截然不同的朝气与活力、勇气与胆魄,因“潮”而生,因“潮”而起。
如今,钱塘区虽大,却缺少一处能够集中展现钱塘人文“潮韵”之所在,不能不说是莫大的遗憾,也是钱塘区文化版图中缺失的一环。
那么,钱塘区有没有可以用来打造文化地标、展现人文“潮韵”气质的地方呢?答案是肯定的。
去年,钱塘区下沙板块出让的地块中,就有一处“宝地”——两条主干道、未来三地铁,周边商业体、学校、医院等配套齐全,还是老经开区的门户。
没错,正是以城建文化馆为中心的1号路、6号大街、3号路、4号大街的合围区域。
这里夜间的喷泉秀,曾一度是下沙人的打卡胜地。
如今,喷泉广场早已不见,“田字格”的其中三块如火如荼,只剩下城建文化馆孤零零地充当起了隔离点无法进入。
据悉,这处保留着下沙城市记忆的建筑,差点被一起拆掉。在相关领导的呼吁下得以保留。雷哥不禁为此善举拍手叫好。
毕竟,这个位置太好了——既是老下沙的门户,也是绕城以西下沙区域的地理中心,南侧是下沙中部的主干道6号大街,东侧是大创小镇;
未来更是三地铁途经的黄金地段(北侧1号线、南侧8号线向西延伸段、西侧规划地铁21号线)。
根据规划,8号线向西延伸段和21号线极有可能会在城建文化广场设置换乘站。未来,完全能以展馆为中心,结合外围广场,打造游客进入下沙后的第一个文化旅游地标。
这处门户式的地标,将不再局限于城市规划建设的陈列,而是用来全方位展示钱塘区,特别是区内美丽经济的窗口。
馆外广场可参考运河广场和西湖涌金广场的设计,以浮雕地图的形式展现钱塘江流域江道变迁和两岸围垦范围的变化,并辅以钱王射潮、历朝历代修筑海塘等展现先辈与江共存、向江而生的画面。
场馆外墙配备大型灯光秀。
馆内可设置以下功能板块,让钱塘造品牌体验馆入驻,着重打造沉浸式体验区。通过沉浸式的体验+消费,让游客对钱塘区(下沙)有最直观的印象和了解;并以此为原点,打造钱塘特色美丽文化旅游线路的起点和钱塘美丽经济新地标,重塑钱塘城市封面。
有朋友来下沙,第一站,就来这里。
那么,下沙有没有适合打造属于自己的桥西直街、小河直街的地方呢?
有。3号大堤。
说3号大堤,大家可能不那么熟悉。那么白洋桥美食街呢?
实际上,3号大堤贯穿下沙南北,既是新老下沙的天然分界线,也是七八十年代最后一次大围垦的出发地。
如今的3号大堤,被学林街、2号大街、6号大街和12号大街切成了几段,文津路—11号路和绕城,就是沿3号大堤的外侧修建。
3号大堤学林街以北段,是一处半原生态的树林和湿地:
这条高于地面的小路,就是曾经的堤坝
林间是几个小池塘,实则是11号渠的排水口
3号大堤学林街—2号大街段,就是从前的沙园游乐场。很多家长都带娃去过,尽管设备简陋,看起来脏兮兮的没什么档次,但胜在近,人气还挺旺。
如今游乐场被清空,被复原成湿地公园。
湿地公园一角
而3号大堤、2号大街—6号大街段,则是东侧的绕城高速下沙服务区。
以街区形态被保留下的,只剩下6号大街—12号大街的白洋桥美食街。
这里保留了水坝、水塔等围垦时代的印迹,是下沙历史的天然见证者。
因此,白洋桥美食街,是下沙范围内最具备历史文化基因、最适合打造特色创意文化街区的所在。
文化与商业一样,都有集聚效应。
下沙有印象城-吾角-天街-银泰这一黄金商圈,却因历史原因和地域广大,始终没能形成具备本地特质的创意文化圈,无法满足广大人民群众,特别是高校师生、城市新中产和年轻人的精神文化需求;
无法让外来人口与新杭州人、学生与产业工人、知识分子与打工群体通过文化找到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,弥合各阶层的割裂感;
更无法通过文化对产业、对区域格调进行加持和提升。
未来,白洋桥美食街或许可以借鉴拱墅区桥西直街、小河直街、大兜路历史文化街区和西湖区西溪湿地慢生活区的风格,将原有的美食餐厅改建成以独立院落为单位非物质文化作坊、民俗陈列馆、文化创意及艺术设计工作室等文化创意单元,邀请钱塘区文化企业及名人名家入驻,辅以少量特色美食站点,打造有别于杭州其它区县的、具有移民文化特质的、钱塘区第一条融非物质文化和慢生活为一体的特色街区。
院落与院落间隔一定距离,其之间可放置围垦时代使用的独轮车、扁担、钉耙、小木船、筑堤石,拓荒者居住的茅草屋等极具时代感的老物件。
当代创意与历史沉淀相交错,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,以此来吸引周边大创小镇的年轻群体,也为本地居民提供一处可供休闲生活的去处,用创意文化来拉动消费和经济。
白洋桥创意文化慢生活街区,完全能够成为下沙特色文化旅游带的第二站。
拾阶而上,不禁畅想:沿桥下的小河,是不是能打造如清明上河园东水门外那般盛世景象?与杭州之宋韵文化遥相呼应?
真正让雷哥觉得可以做做文章的,是现在的沿江南湿地公园。湿地公园及其配套建筑,具备打造中式园林展馆群落的天然条件。该群落的风格有别于白洋桥创意文化慢生活街区,可定位为中高端棋院、金石、书画、琴庐、乐坊等展馆性质的传统文化场所(不出现钢琴、咖啡等任何西方元素;要喝咖啡,请去金沙湖);辅以中式园林,恢复部分大草原原貌,外围种植百亩郁金香花海;疏浚并加深沿江湿地与江堤间的河道,建造湿地小码头,在河道中放置木质小游船,开辟沿江湿地游船游览线路,纯享中国传统建筑及文化韵味,重塑下沙沿江网红打卡地。此园林群落前期可以沙龙、论坛等活动形式邀请省市内文化名家前来,聚集人气;中期邀请名家入驻,打造钱塘沿江国风文化群落;远期目标是在省内形成一定知名度,打造钱塘文化高地。
如此,便可构成一点(城建文化馆)、一线(白洋桥美食街)、一面(沿江南湿地公园)的文化旅游带。
点(馆)涵盖内容最多,覆盖人群最广,适合作为了解下沙的第一站;
线(街区)聚焦文创,串联南北;
面(群落),定位高端,覆盖少数高品位、高价值人群。
点线面结合,可打造有钱塘特色的美丽文化旅游线路。
这条线路的起点城建文化广场,正好是东部湾新城北端顶点,面朝印象城和吾角,背靠多个新近被开发的楼盘,客流充沛。
白洋桥美食街连接东部湾新城,又紧邻高教园区和大创小镇,一旦建成街区,便可聚人气、导人流,为非物质文化民间高手和年轻有创意的人才提供创业、展示的机会。
沿江南湿地地处东部湾新城,可用中式园林展馆群落这一特色地标性建筑和功能来加持,提升板块气质内涵。
讲好钱塘故事,打造文化品牌,挖掘文化属性,赋能钱塘产品。
真正能够打动人、让人认同并产生消费欲望的,是蕴藏于美丽之下的人文内涵。
钱塘区作为杭州最年轻的行政区划之一,亟待打造有钱塘特色的“潮”文化;
用“潮”文化来赋予钱塘造产品新的价值,让生产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行为,用产品来传递和表达的正向的、美丽的价值观念;
让钱塘造产品拥有崭新的灵魂,也能让更多人喜爱上钱塘造。
设置美丽文化旅游线路,使之成为钱塘区诸多旅游线路中别具特色的一条,旨在为钱塘区、为下沙打造良好的生活、旅游和投资氛围,让更多人愿意来到钱塘,来到下沙,喜欢上下沙,喜欢上这里的氛围;
继而用文化弥合钱塘区固有的割裂感,让不同阶层都能找到文化归属感,并且因钱塘文化而感到自豪。
同时,良好的文化环境和文化氛围,让投资方、企业家、社会名流在西湖边、运河畔、龙井里之外,多一处可以一边领略传统文化魅力,一边品味生活、畅想未来、洽谈合作、谋求共赢的,别具韵味的高端园林式场所。
“走,去下沙江边喝茶听曲去。”让来到钱塘区的人,在下沙就能体验、能漫步、能休憩,呆上一整天而流连忘返。
用文化赋能美丽经济,用经济缔造美好未来;让城市更美丽,让钱塘更美好。
雷哥:80后,生活在钱塘的老杭州人;杭州市作协会员、球迷,东杭州城市研究院首席勘测员。借助易沙全媒体平台的本地运营大数据,结合东杭州区域特点,从人性化的角度为社会各阶层提供务实、独到的政策解读、板块分析、热点剖析及本地文化研究,为地区发展提供规划建议和创新思路,让文化为经济赋能。
来源:下沙网
免责声明:文章部分文字与图片来源于网络。文字和图片之间无必然联系,仅供读者参考。本文如无意中侵犯了某方的知识产权,告之即删